工作动态

我校2022年暑期辅导员队伍心理工作技能培训圆满收官

发布者:景德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发布时间:2022-07-05 11:11:35

72日,我校暑期辅导员心理工作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举行开班仪式。学工处处长陈后辉主持,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昕芾、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舒曼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心理教育中心高旭主任及其专业团队、我校二级学院副书记、学工科长、全体辅导员及学工处全体成员出席开班仪式。

    

郑昕芾强调,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十大育人重要体系之一。希望全体辅导员带着问题学,通过培训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心理干预应对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的时效性,将育人、育德、育心相结合。

外国语学院余珊珊代表全体学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她表示,作为一线辅导员,这样的心理工作培训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专业的学习方向,将认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心理育人工作技能。

舒曼教授用“震撼”一词表达了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肯定,本次培训班为期3天,多位省内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积极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心理教练技术、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心理育人等内容开展了系列专题讲座及实操活动。

舒曼教授为大家带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沟通技术主题讲座教授首先概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后介绍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然后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结合生动的案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和应对策略,并适时与老师们进行互动、交流,现场气氛活跃、积极。

    

高旭教授为大家带来《心理教练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的理论与实操,首先概述心理教练技术,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在辅导工作中引入心理教练辅导技术,带领大家学习如何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

 

    

     

     

刘慧老师带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过程及规律》专题讲座,通过讲述一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带大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在面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时更好进行了解及疏导。

 

    

胡燕老师带来《心理育人的“为”和“不为”》,通过介绍心理育人的特点,提出如何进行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和约谈重点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路径三个方面讲解,对辅导员工作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举例讲解。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切实提升了辅导员队伍在工作中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稳步前进。

    


 

 

 学员心得体会

经管学院  杜欢

我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辅导员队伍心理育人工作技能培训,收益匪浅,对今后辅导员心理工作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胡燕老师主要从心理育人工作的误区、瓶颈与突破,谈心谈话和家校沟通中的注意事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路径三个方面讲解,并对辅导员工作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举例讲解。通过本次学习结合工作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一是加强学习。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清楚心理健康标准,对常见心理疾病有一定识别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二是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史、亲子关系、重大生活事件、学校适应、自我评价等,多倾听,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危机前排查。三是做好日常心理育人工作。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心态、个人能力存在差别,面对的困难情境也不一样,辅导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在日常中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观看电影等活动,并深入了解学生、和班委经常联系,掌握学生动态,关注特殊学生,及时排查危机。


教育学院  江霞琴

72日至74日,2022年辅导员心理工作胜任力提升培训班在心理团辅室举行。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辅导员心理工作胜任力提升培训班的培训。心理育人工作是辅导员的九大职能之一,是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常规意味着作为辅导员应关注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重要意味着心理疾病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不得不重视。担任辅导员工作也已将近有2年的时间,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应对、处理学生学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常常会遇到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困境。刘慧老师开展的《一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讲座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为将来开展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帮助。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和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完善自我。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而影响人格正常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因素都是影响人格特征可变性的重要因素。刘慧老师通过分享辅导员--学生访谈提纲来解读不同人生成长阶段中的人格成长特征,从而去更好得进行谈心谈话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外国语学院  余珊珊

通过高旭老师围绕心理育人的“为”与“不为”的精彩讲解,让我认识到作为年轻的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活力与激情,也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高旭老师的课上提到现在的辅导员分为“教练型辅导员”和“管理型辅导员”两种,大部分的辅导员在工作前期多为管理型辅导员,但深受学生喜爱的却是“教练型辅导员”。这不禁让我反思之前的工作方式,虽然我对我的工作充满热情,对于向我寻求帮助的学生也及时帮忙解决问题,但是我确并没有做到去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听完高老师的讲课后,让我明白,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这都要求辅导员去用心发现。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花时间、花精力、用心思去与学生相处,才能让学生从心底去接纳我们,认可我们。我们要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而不是站在一个至高点去单一地给学生下达命令。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名优秀的辅导员,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听完高老师的课后,我觉得自己不仅学习到的是心理学的知识,而是让我更为自信更为坦然的接受以后工作中的每一次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文学院  疏东红

7月初,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收获很多,对于今后的辅导员工作大有裨益。

印象最深的是舒曼教授带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建设”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沟通技术”两个主题讲座。舒曼教授的讲课既有专业的理论深度,深入浅出,又有现实工作的务实性和实操性。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能帮助及时发现、及时纾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提早化解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心理状态上获得积极的精神思想鼓励和引导,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心理的健康阳光和心胸开阔非常重要。在与来访学生进行心理谈话时,要杜绝引发学生情绪对立的生硬提问,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建立学生的安全感、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心绪。

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关系、网络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等,有一些心得收获。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根据舒曼教授的讲解,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如果是“例行公事”、生硬对话,则很难与学生建立安全、温馨、轻松对话的情绪氛围,也就很难获得学生的信任、很难做到与学生共情、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理健康教育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问题,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己逐步改正,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不但可以增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塑造和养成,而且可以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文化,成为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二、网络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对学生动态网络进行观察收集、综合分析和冷静处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非常强,有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分享表达自己的心思、观点、态度,而是借助网络的线下隐蔽性和线上公众性,将这些心思、观点、态度发布在网络公共空间,既抒发排解了自己的内心情绪,释放了表达欲望,又隐蔽地保护了自己。

如果我们能及时地在网络动态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苗头或者是负面情绪状态,就能较早地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建立精神安全感,走出思想困境。当然,方式方法的切入需要谨慎,不能让学生有隐私被窥探的暴露感,所以这对话沟通技术的应用就很重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和补救性教育平衡发展,才能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艺术学院   朱顺翔

七月盛夏,万物蓬发。在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季节,我校邀请了华东交通大学的舒曼教授,为我校辅导员队伍上了一堂心理育人工作培训课,主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服务体系以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沟通技术,旨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工作技能,增强心理育人工作水平。

72日在景德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团辅室,舒曼教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思考,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校园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原则、学生心理工作的立足点、积极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以及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谈心谈话等。舒曼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身边案例,深入浅出地将专业化的心理学理论逐一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方法与内涵。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还可以通过行动去孕育;在心理干预的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地形成部门合作、专家合作、同事合作、学生合作的工作模式;在学生心理工作中要立足于人、立足于情,建立亲和关系、关注学生需求;在学生迟到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我们应更加关注“到”的部分;谈心谈话中需要多开展积极性的话题。这一系列的心理工作技能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心理育人工作当中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娴熟、更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