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通知

景德镇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00:00:00

景德镇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精神和教育部社政司2004年工作要点的要求,现就加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工作方式注重情景交融,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聘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引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改善技术能力等软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组织领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切实加强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解决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成立由主管德育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各系室和校医院等单位的领导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任主任,各系室党总支副书记或系室副主任等为成员。教育与咨询中心在各系室设立心理辅导站,由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工作干部担任站长。

三、工作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教育、重在建设的原则,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聘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引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四、目标和任务

1、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教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五、教育内容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影响,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4、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心理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他们了解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及重点;三年级学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身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又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教育。同时要特别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确保重点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六、途径和方法

1、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8]6号)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全校学生中逐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心理教育选修课。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加强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特点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对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及心理疾病防范。

2、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举办“适应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走向社会前的心理适应训练”、“科学研究的心理素质基础”、“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相关报告。

3、以系为依托,以建立教育咨询模式为特点,形成心理预测、心理辅导的综合体系,建立完整的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系)、学生心理咨询员(宿舍)”三级心理保健网络体系,形成“教学、咨询、学生社团、宣传、讲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加强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第一线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咨询,并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作,对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5、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培训,逐步建立培训机制和制度。

6、每学年新生进校后,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从根本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7对少数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要加强重点辅导,对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要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建立心理疾病诊疗快速通道,及时通过专家诊治。

8、要建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积极推进心理咨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构筑全方位、高科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现场咨询、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9、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兴趣,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使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0、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协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干部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及时掌握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工作,防患于未然。

11、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协会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年一次的心理漫画展、“5.25”心理知识宣传周等,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达到自助与助人的目的。

1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保障措施

1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整体规划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制定教育计划和工作规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各系室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2、由学校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运行和建设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工作。

3、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建设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聘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系列,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进行管理。

4、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培训计划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师资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

5、专兼聘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照学校有关教师教学酬金标准规定计算工作量。

6、加强硬件建设,确保心理咨询中心有专用场地和专用设备。

7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按生均每年不少于5元的额度列入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学校每年拨给专项经费用于队伍建设,学术科研,评估奖励,办公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以及讲座、咨询、测试等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8、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跟踪调查和考核。